阅读历史 |

第262节(2 / 4)

加入书签

过,甚至一点都不比腾格里科特油田少赚钱,并且风险性还要小得多。

钾肥,准确地说是钾素肥料,是含有农作物营养元素钾的一种化肥,肥效的大小,决定于其氧化钾含量。大都能溶于水,肥效较快。并能被土壤吸收,不易流失。钾肥是化肥工业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仅次于氮肥。

早期的钾肥是未经很好富集精制的粗钾盐,现在主要品种是用天然钾盐矿,经富集精制加工而制得的氯化钾,占钾肥产量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少量是水泥生产中回收的窑灰钾肥。

钾肥的作用相当地重要,施用适量时,能够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促进农作物结果和提高农作物的抗寒、抗病能力。能使农作物茎秆长得坚强,防止倒伏,促进开花结实,从而提高农业产量。农作物缺少钾肥,就会得‘软骨病’易伏倒,常被病菌害虫困扰。

原料钾是在地壳中含量占第七位的元素,但是在矿石、土壤、海洋、湖泊和江河中的含量却都很低。具有经济价值的钾盐矿,是内陆海在干燥条件下,蒸发水分后干涸的沉积矿床。

钾肥对于农业生产如此的重要,自然需要得到更多的重视。

特别是华夏一直都是一个农业大国,人口众多,足有十几亿的人口,可用耕地却相对匮乏,粮食问题一直都是最重要的一个问题。

就目前来说,华夏十几亿的人口,其中农业人口占据总人口数的百分之八十以上,相对于大量的农业人口的需要,还有全国人民的吃饭问题。

可以说华夏能够用占据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占世界百分之二十多的人口,成功解决了十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这绝对是一个奇迹,也代表着华夏政府的巨大成功。

当然这个奇迹也需要大量的工作配合才能够出现,其中建国之后的大量农田水利建设,同时适用化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墙角

另外当然就是科技提升产量的作用,真可谓是居功至伟,也是总设计师强调的科技就是第一生产力最直观体现。

关于华夏科技增产粮食方面,安逸就知道不得不提到一个人——国宝级的农业科学家袁隆平。

自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发明推广后,一直到安逸重生的那一年,这项技术已使世界粮食增产四千多亿公斤,被西方科学家誉为‘东方魔稻’。

可以说袁隆平就是在用科技的力量,为华夏节约了耕地,赢得了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就在安逸重生的那一年,超级杂交稻第二期目标实现后,按年推广两亿亩计算,每年就可多增产粮食三百多亿公斤,能多养活七千多万人口。袁隆平袁老对于华夏的贡献,就算是再大的赞誉也是当之无愧。

至于安逸,也是因为要做关于化肥方面的生意,自然也要多了解一些华夏对化肥使用方面的资料。

对于华夏农民来来说——‘肥料是植物的粮食’这一观点是根深蒂固的。自古以来华夏农民有施用有机肥的优良传统,数千年来得以保持地力不衰。

但是仅仅依靠农业内部的物质循环,难以迅速和大幅度地提高作物产量,以满足日益增加的人口对农产品的需要。正是施用了化肥,为农作物提供了新的养分来源,才能够生产出了更多的农产品。

就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华夏意识到不能仅仅依靠有机肥保持土壤肥力,增加作物产量和食物生产。于是国家从六十年代开始发展氮、磷小化肥,同时进口大量的氮肥。在七十年代又建了十个日产一千吨和成氨的大型氮肥厂,再后来象这样的化肥项目不断地上马,提高着产量和使用率。

也就是在安逸重生的那一年,华夏就已经成为世界上氮肥最大的生产、进口和消费国,同时磷肥的消费和生产,居世界第二、三位。在化肥工厂方面的投资使华夏得以在基本食物方面成为自给,而且某些粮食成为重要的出口国。

可以说氮、磷、钾化肥在华夏农业增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时安逸就看到一个数据,根据在全国布置的五千多个田间试验结果计算,每公斤化肥增产八公斤粮食产量计算,则在华夏的八十年代初粮食总产中约有三分一是施用化肥得来的。因此,华夏举国上下都对增加化肥来提高作物产量寄以厚望,也是一直都是在努力发展化肥行业,提升国家的农业产量,养活了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

另一方面,安逸因为是做过钾肥这方面的生意,自然比较了解华夏钾肥方面的情况。

就在在发现罗布泊钾盐矿床以前,华夏钾资源保有储量才不到五亿吨,就连世界储量的百分之三都不到。国产钾肥满足率仅占百分之十五左右,每年需要进口钾肥四五百万吨朝上,钾肥的供给不足与耕地普遍缺钾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

后来随着华夏经济的发展,和一些新的钾盐矿的发现,以及固体钾盐矿床技术上的突破,困扰华夏的钾肥供需的矛盾才算是稍稍缓解。

可即便是这样,到安逸重生的时候,每年华夏都需要进口钾肥一千万吨,而每吨钾肥的价格接近六千元人民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