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节(5 / 6)
欧使团船队,终于顺利回到中国,并且到达南京外金川门码头靠岸。
访欧使团船队是从后明五年(1649年)二月十二日从南京出发,二月三十日到达吕宋,然后驶向欧洲的。出航的时候,中国方面派出了五艘帆船,英国出动了一艘帆船,一共六艘船足成了船队。而在途中还被毁坏了一艘船,但到达南京的船队却有十八艘之多,除了中国方面的四艘船以外,英国也又派出一支由四艘船组成的使团回访中国,而且这一次英国是希望与中国建立进一步的合作关系,另外十艘船都是欧洲各国,以及南洋地区的其他国家派出的船只使都,随使团一起,访问中国。当怨也有一些国家没有派船,但搭乘中国的船只,或其他商船,也随船队一起,来到中国。而商毅也决定,将亲自到码头去迎接船队的返回到港。
这一些访欧使团船队回归,自然又一次引发了轰动,因为在年前,《中华时报》就己经报导了船队回平返回到南洋,并不日将抵达中国的消息。因此在船队抵京的当天,到码头上迎接船队达港的人员也达到了十余万人,当然其中也有不少是出海人员的家属,毕竟这一去就是两年多的时间,现在终于回来了,当然也都十分激动。同时由于商毅决定亲自去港口迎接船。
虽然这时中国人海洋意识并未完全觉醒,并没有意识到,这一次访欧使团船队的欧洲之行的重大意义,除了出使人员的家属以外,其他人大多都是怀着一种看热闹的心理前来,当然这也是因为现在帝国正处在上升时期,而且南京的百姓生活也比较稳定富足,因此人们的兴致都很高,才会对其他新奇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连自已的温暧都保证不了,谁还有心去管其他的事情呢。
虽然商毅并没有要求其他官员们也去迎接船队到港,都不过皇帝出动了,大臣们当然也不能再稳坐钓鱼台,都在各自的办公室里坐着,最后也成了倾朝出动,内阁、各部的部长,还有正在筹备中的国会人员也全都出动,都到码头去迎接船队的归来,因此这一次迎接船队返航的规格也提得很高,商毅当然也不会反对,因为这样也算是一次表示自己以及政府对航海外交活动重视的态度。
而在商毅的后宫当中,亚莉桑徳拉和林凤舞都是对航海持支持态度的人,而且在出访使团中,还有她们的亲属,因此也陪着商毅一起出迎,另外一个就是朱媺婕,当然她纯粹是想出来看热闹的,不过商毅也没有反对,也把她带出来了。其他人则留在皇宫里。
虽然众大臣们对商毅决定亲自迎接船队归来,都觉得有些礼遇过重了,但毕竟南京地区的风气相对开放,而且绝大部份官员都知道,现在帝国的财政有一半以上都是依靠海外贸易支撑,而且一些老臣也知道商毅对航海、经商活动十分感兴趣,因此也都理解商毅的行动。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能理解商毅的行为,就有少数官员直接上疏商毅,对商毅的这一决定表示反对,认为如此礼遇,确实太过了,如果只是对一个从海外归来的船队就给以这样的礼遇,那么以后还有为帝国建立奇功者,又当以何礼相待呢。
而在民间也同样有一些反对声音,有一部份学者甚致认为,航海行为纯属劳民伤财之举,与海外诸国交流来往,也不过是可有可无之事,海外诸国之事,与中国并无相干,并非国家发展的正途;致于海外经商贸易,更是微未小道,而治国大道在于恪守圣贤的教晦,推崇教化,以礼治国,这才是正途,而现在朝廷重小道而忽大义,实在是舍本求末,因小失大。
原来随着局势的安定,经济恢复,士大夫、读书人也都逐渐开始活跃起来,中国的读书人天生都有喜欢议论政治的习惯,而在帝国建立之后,许多制度与过去相比,都出现了很大的不同,许多地方更致与中国传统的观念相违,因此也引发了不少争论的地方,一些传统道徳的维护者对帝国的政策制度都有许多不满之处,当然他们不敢明目张胆的指责商毅,因此只能把矛头指向帝国的政府部门,这一次多少也是有些借题发挥。
商毅一向主张放宽言论禁止,不过放宽言论的负面效应就是各种理论观点都会出现,那怕是明知不对,错误的言论观点,也都必须容忍,不能以行政手段强行干涉,只能够让全社会来参与讨论,或者是用实际的结果来检验各种理论的对错。
因此对于这次关于访欧使团出现的争论话题,商毅也只说了一句话:让历史来评论。
访欧船队归来(二)
就在访欧使团船队到达台湾以后,就巳经得到了通知,知道商毅会亲自到港口迎接船队的归来,因此对于皓队进港,也做了一番布置,首先是由四艘中国船先进港,接受商毅的欢迎,等欢迎仪式结束,商毅回宫之后,其他各国的船只才陆续进港,甴外交部的官员接待。
因为迎接自己人,可以理解为对他们的礼遇和褒奖,但按照外交对等的原则,商毅不可能亲自迎接其他各国的使臣,虽然商毅并没有自大到以天朝上国自居,只要是来中国的,都是海外偏邦,向中国进贡朝拜的国家,伹这一点是关系到国家的颜面,因此也不能随意。
不过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