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我力能扛鼎 第104节(2 / 3)

加入书签

新花样,咱们也赶紧做两身,布料都是现成的。”

她是要动宫里赏下的那十匹布了。唐荼荼不大舍得:“骑装还要做两身啊?穿完这几天就要放起来了,我娘六月给做的骑装还新着,别浪费了。”

“你娘那头是她的心意,娘这头也不能落下,立秋了,保不齐要下雨,衣裳薄了可不行。”

唐夫人笑盈盈问:“你俩想要什么色儿的?”

珠珠:“要粉绿和鹅黄!我最喜欢这两个色儿了!”

“荼荼呢?”

唐荼荼:“黑的行么?”

唐夫人望着她:“不吉利。”

唐荼荼就往吉利色儿上靠了靠:“黑色儿镶道红边呢?”

“那也挺不吉利的。”

唐荼荼退而求其次:“深灰的?”

唐夫人嘴角的笑兜不住,往两边耷拉:“不行,挑好看色儿。”

唐荼荼很惆怅,次了又次:“那就竹青和绛紫的吧。”

色儿一个比一个老气,唐夫人一听就牙疼,她一个做了十几年媳妇的都不这么穿,索性不听荼荼的了,自己跟胡嬷嬷定,商量了一晚上,给荼荼挑了胭脂红和靛青两色,一明一暗倒着穿,晚上天凉了罩个薄披风,也是好看的。

胡嬷嬷:“再做一身带扣的比甲,剩下的边料还能缝个小棉褂,冬天的就也有了。”

听她们越说越多了,唐荼荼忙道:“随便做两件就行了,今年好多新衣裳了,母亲给哥哥多做几身吧。”

唐夫人笑起来:“那还用你操心?娘都记着呢。你哥中了举,就是家里半根顶梁柱了,等义山进了国子监,还要去拜见宗亲族老,同窗也都是有大学问的人了,衣裳穿戴都要讲究——娘心里有数,你只管穿自己的新衣裳,小姑娘家就这几年颜色最好,衣裳少了多没劲儿。”

“谢谢母亲。”

从鹿鸣院出来,唐夫人又去前院睄了一眼,见老爷明早的马车都准备好了,才回房歇息。

胡嬷嬷给她卸去簪珥,笑着低语:“夫人为哥儿姐儿俩,真是操碎了心。”

唐夫人也累也高兴:“哎,眼跟前长大的姑娘,怎么能不操心?都是老爷的眼珠子,总怕哪儿做不好了,落了埋怨。”

胡嬷嬷就笑:“前两天我听后院的仆妇碎嘴,站边上听了一会儿,她们几个都说二小姐是个福星。”

唐夫人笑了:“怎么说的?”

胡嬷嬷一样一样给她举:“咱家这一年来,老爷升官,少爷中举,二姑娘刚学生意就发财,比我那做了一辈子买卖的舅舅都厉害。一个小姑娘,还能和官家、和太医攀上关系,真是想也不敢想。”

唐夫人听出她话里有话,叫她直说。

胡嬷嬷斟酌着语气:“夫人年后不是打算开铺子么,我想着,不如把这钱入了姑娘的份子。”

唐夫人惊讶:“那怎么成?”

胡嬷嬷徐徐道:“那大几百两银子,都是夫人的嫁妆和这些年攒下来的体己,您不容易,姆妈都知道——可咱们这样,连算盘都拨不清楚的,哪里擅长经营?十有八|九要走弯路。”

“不如听听二姑娘的主意,二姑娘有那边的太太指点,总比咱两人抓瞎要好得多,咱们跟在铺子里慢慢学就是了。”

“我知道夫人心里别扭,不愿意跟那边的太太打交道,可夫人再想想:老爷官儿升得慢,少爷一年比一年开销多,两位小姐也长大了,再两年,嫁妆都是少不了的。”

“今年咱们辟府出来单过了,多风光,实则连孝敬老太爷的一百两都是咬着牙才拿出来的。花向可太多了,将来官场上打点,花钱的地方越来越多,开铺子得……”

唐夫人渐渐听进去了。

她总把那句“开铺子”挂在嘴边,念叨了将近两年了,铺子也没开起来——最开始是因为没分家,家里妯娌多,怕赚了钱不好说;可这分家辟府都大半年了,铺子也没见影儿。

实在是心里没成算,顾忌这个顾忌那个的,这又拖延了半年。

胡嬷嬷说是劝她,其实,唐夫人听出来了,嬷嬷是在催她:家里诸事都有模有样了,该去外头想想开源的办法了。

唐夫人心里批评自己:多大年纪了,连荼荼的胆量都比不过。

老爷是真的累了,鼾声震天,唐夫人两团棉花堵着耳朵都听得烦。烦完了,又心疼他,给他打了一会儿扇。

响过子时的梆子以后,才慢慢有了睡意。

大理寺牢房门前,一群公子哥已经闹了三天了,闹也不敢大闹,都顾及脸面,一家一辆马车堵在门口,把路堵得七拐八拐的。

刑头进出犹如走黄河阵,忍不了了,跑去报给了上官。

司直苦着脸出来,给这群祖宗作揖:“少爷们别为难小的了,我哪儿有私自放人的能耐啊?这是大案哟。”

这群少爷里头有刑部侍郎之子,律法背得比他还熟,掀唇就骂。

“案子都已经结了,倭使全砍了脑袋!连几百个倭商和工匠也全抓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