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82节(1 / 3)

加入书签

“王记者真会说话,比我们家向南厉害多了,他见了陌生人都不怎么说话的。”

老妈一听这话,顿时心花怒放,进来之前,向南就已经跟她介绍过了,因此她知道说话的这位就是国家电视台的记者王俊。

几个人坐着闲聊了一阵,老妈的眼睛就不停地往摄像机上看,心里面也不知道在想些什么。

王俊眼尖,见到这情况,顿时有了主意,便开口对向南说道:

“向南,我这次本来是专程来采访你的,但我知道你不喜欢采访,这事儿我也就不提了。”

“那这样行不行?我也不问你问题,你该干嘛干嘛,我们在不影响你生活和工作的情况下,随便拍一点画面,比如你陪阿姨逛街什么……”

王俊的话还没说完,老妈的眼睛都快冒光了,她二话不说,一边悄悄伸手使劲掐向南的胳膊,一边连连点头:

“可以,可以!完全没有问题,想怎么拍就怎么拍,有什么问题你也可以问我!”

想了想,她又有些苦恼,“哎呀,最近脸上的皮肤好差,我要不要去美容院一趟?”

嘴里这么说着,老妈心里却是一阵狂喜:这次不仅儿子要上电视,自己也要上电视了!

那还不得羡慕死隔壁的那些老娘们?

嗯,对了,到时候让王记者到我们家菜铺子里也去拍一下,那我们家的店就成网红菜铺了!

向南看到老妈偷笑地模样,已经将她的想法猜的八九不离十了。

他在心里为王俊默哀:

老哥,我是救不了你了,你好自为之吧。

声名鹊起

王俊说话果然守信,他并没有采访向南,只是让跟来的那个摄像记者,扛着摄像机,远远地缀在向南的身后,拍摄了一些他日常生活和工作的画面。

几天之后,在跟向南打了一声招呼之后,他便和那个摄像记者离开了魔都,一起回京城去了。

这几天时间里,发生了几件不大不小的事情。

一个是,来参加修复技术公开大会的老专家们,兴致勃勃地在魔都游玩了两天,就都各自回博物馆去了。

临走之前,有一些老专家还热情地邀请向南,有空就到他们那里去转转,指导指导工作。

这其中的含义再明显不了,老专家们已经将向南当作了同一层次的人物。

向南,这个国内最年轻的专家,他的古书画修复技术,也算是得到了业内大佬们的认可。

第二件事是,魔都博物馆接收的那批捐赠文物,十多件纸质文物也在那几日全部修复完毕,一部分送入仓库妥善馆藏,一部分则是列入了展厅。

古书画修复中心主任张铭,早已经没有了当初向南刚来主持修复工作时,那种“看戏”的心态,如今对向南那是佩服得五体投地。

如果不是向南公开了向氏“珠联璧合”,估计他们整个修复中心的人,到现在还在修复室里,埋头对付这批捐赠文物呢,没个一年半载,都别想好好休息。

不止是张铭,就是修复中心里的那些个修复师们,也都对向南钦佩不已,别人有了修复绝技,那是藏都来不及,哪里还会舍得公开出去?

可向南就毫不犹豫地公开了,而且还是全面公开,不做丝毫保留。

这人品,这情操,能不让人敬佩?

第三件事,那就是向南和向氏“珠联璧合”登上《华夏文化报》了!

《华夏文化报》,是国家文化部主管的一份国家级大报,它在文化界拥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就是这样一份报纸,竟然在二版用了半个版的篇幅,报道了向氏“珠联璧合”全球公开大会的盛况。

《华夏文化报》在编者按里这样写道:

“……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华夏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支撑着华夏民族历经五千余年生生不息、代代相传、傲然屹立……”

“……老一辈的文物修复师老去了,新一代的文物修复师站起来了;京派绝技‘珠联璧合’失传了,向氏‘珠联璧合’出现了……什么是传承?这就是传承!”

“……向氏‘珠联璧合’书画修复技术,它不是孤立而生,它也不是发明创造,它更不是哪一个人拍脑袋得来的,而是我们站在先辈们的肩膀上,努力进取而来的。这就是传承!”

“……向氏‘珠联璧合’,它既是京派绝技,它又不是京派绝技!这就是传承!”

“……如今,我们年轻的修复师向南,将向氏‘珠联璧合’修复技术全面公开,这是不是传承?是的,它也是一种传承!”

“他打破了家族式传承和门派传承的局限,将文化传承推向了全行业参与的高度,让文化断层的可能性再一次大大缩小!这,才是传承!”

“……”

《华夏文化报》的新闻稿见报之后,向南在文化圈里声名鹊起。

魔都和金陵的本地媒体纷纷全文转载,甚至还有不少电视台找上门来,想要再给向南做一个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