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221节(2 / 3)

加入书签

月的时间,这一件残损古陶瓷就耗去了大半个月,剩下那小半个月能干嘛?

可话都已经说出口了,尤金鸣也不能将它收回来,此刻只好打碎了牙齿往肚子里咽,一脸苦涩地说道,

“那……好吧。”

向南当然知道尤金鸣的想法,但他也只是笑了笑,没有解释什么。

此刻,他一边收拾着桌子上的碎瓷片,一边问道:

“我坐哪里?”

“哦,哦,你看我,忙得都忘了。”

尤金鸣一拍脑袋,指着他身后的三张工作台,笑道,

“我们三个,就坐在这里,剩下的都是空位子,你看着哪个合适,你就坐哪个好了。”

“对了,我都还没给你们介绍呢。”

说着,他抬手指了指站在他左手边的,一个三十来岁的眼镜男,对向南介绍道,

“这位是石强,是咱们修复室里的修复师。”

然后,他手指一晃,又指着另外一个年纪跟向南相仿的年轻人,说道,“这位是咱们这儿的实习生,覃小天。”

“你们好。”

向南朝石强和覃小天点了点头,自我介绍了一下,“我叫向南,一路向南。”

“向老师,欢迎您来我们修复室,以后请多多指教啊!”

石强看起来很开朗,说话的声音里,都带着阳光的味道。

对于向南,他就算不看新闻,也了解得很清楚了,因为尤金鸣从长安回来之后,就不断地给他们讲述向南的神奇之处。

二十一岁的古书画修复专家、长安古陶瓷修复技艺大比一等奖获得者……

听起来就感觉很厉害的样子。

不过,石强却有点不以为然。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你吹得再厉害,我没看见,那什么都是假的。

“互相学习,互相学习!”

向南一脸谦逊,连连抱拳。

那个实习生覃小天倒是没说什么话,只是眼神火热地看着向南。

偶像啊,没得说的!

做人就得做向南!

和尤金鸣几人又说了几句,向南便收拾好那些蟠龙瓶的碎片,挑了一个靠窗的工作台,将东西轻轻地放了下来。

这里,风景很好,可以直接看到海岸线,以及远处辽阔无垠的蔚蓝色的大海。

但向南可不是为了看风景,他选择坐在这里,只是因为这里自然光线比较好一些而已。

看风景,哪有修复文物好玩?

成为不“作弊”的修复师

宋代瓷业鼎盛,除汝窑、官窑、哥窑、钧窑、定窑五大名窑外,西山省平阳的平阳窑、陕省耀州的耀州窑,闽省建安的建窑,西江省吉州的吉州窑,也都烧制相当好的瓷器。

在清嘉靖四十五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中,曾记载道:“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南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弟兄各主一窑,生一所陶者为哥窑,以名故也,章生二所陶者为龙泉,以地名也。”

哥窑是五大名窑之一,其烧制的陶瓷器物,经染色后大纹片呈深褐色,小纹片为黄褐色,也称“金丝铁线”、“墨纹梅花片”、“叶脉纹”、“文武片”等,这是传世哥窑的主要特征之一。

而龙泉窑,则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其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薄。

到了南宋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色,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并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

“修复的难点,还是在这条堆塑龙的修复上。”

向南坐在工作台前,看着眼前这件南宋龙泉窑蟠龙瓶四处散落的碎片,心里暗暗想道,“还有上色仿釉这一块。”

千万不要以为你看到的是单釉色瓷器,它就真的是单釉色了,实际上,这件看上去淡青色的南宋龙泉窑蟠龙瓶,不同部位上的釉色有着极其细微的差别。

如果修复师只调制出一种颜色,来给这件蟠龙瓶上色的话,有一些部位是的色调是吻合了,而另外一些部位,则很容易就能看出细微的色差来。

“倒也不复杂,就是多耗费一些时间罢了。”

向南想着,不同部位的釉色有细微差别,那就只能通过不断调整颜料配比,不断试色的方法来解决了。

把整件器物的修复过程在脑海中过了一遍,并提前对重点、难点给出了解决方案,向南这才开始动了起来,“开始动手修复吧!”

四号修复室里的其他三个人,虽然都在低着头忙着自己的事情,看上去一副很认真的模样,实际上,他们的注意力一直都留了三分在向南的身上。

尤金鸣自不用说,他一直都很佩服向南这个人,年纪轻轻,不但成为了古书画修复专家,而且古陶瓷修复的技术也这么厉害。

他参加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