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国家修文物 第236节(2 / 3)
的问题就在于,这些曜变天目盏的碎片,是属于“南海一号”博物馆里,情况又会有不一样。
“这有什么可讨论的?当然要修复啊!”
鲍海率先开口,他一副理所当然的样子说道,“这些碎瓷片拼起来,绝对超过整只建盏的三分之二了,而且还不止,这一眼都能看出来!”
鲍海说的,实际上是古陶瓷修复界里的一个不成文的规则:
一件残损古陶瓷器物,碎片如果小于完整器的三分之二,基本就没有修补的必要了,维持原状用来教学研究较为合适。
“嗯,确实应该修复。”
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修复专家谢家松点了点头,一本正经地说道,
“单一的碎片,没办法展现曜变天目盏的釉色,拿出来展出也显得太寒酸了一些,而且,就像鲍海说的那样,已经超过完整器的三分二了,还是修复一下比较合适。”
“我也赞同修复。”
粤省博物馆古陶瓷修复专家毛志飞也投了赞同票,但他很快又说道,“不过,我觉得这个修复,直接将这些碎片拼对粘接起来就行了,至于配补什么的,就没必要了,免得画虎不成反类犬。”
说着,他又补充道,“最主要的是,曜变天目盏,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修复师修复过,根本就没这个经验,它的变色釉,对于修复师来说,就是一个噩梦。”
“那你是没看过天才。”
鲍海瞥了一眼江易鸿,笑呵呵地对毛志飞说道,“我年前看到过一个天才修复金毫建盏,你是没看到他仿釉处理时,仿制那些金毫斑纹的样子,几乎是以假乱真,反正我是看不出来的。”
“金毫建盏跟曜变天目盏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毛志飞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这才继续说道,“一个是单色斑纹,不过是密集了一些,还是有规律可循的;一个是变色斑纹,而且极其不规则,这能一样吗?”
几个后来的专家们,讨论得很热烈。
江易鸿坐在一旁,笑眯眯地一边喝着茶,一边听着,除了刚开始的时候,他为了引出话题说了一句话之外,再也没有开口。
让他们讨论去。
反正现在已经确定的,就是这只曜变天目盏要修复,这一点毫无疑问了。
在之前,他就和“南海一号”博物馆的馆长何天、副馆长杨志宁,以及古陶瓷修复中心的罗建聪等人先行讨论了一遍,一致决定要修复。
如今再加上这些专家的意见,那就是板上钉钉了。
至于是修复到什么程度,那就看他们谁能说服另一方了。
但不管谁说服了谁,这只建盏肯定都要交给向南修复的。
这一点毫无疑问。
因为老家伙们是不会亲自上手修复的,体力和眼力都跟不上了。
那么,就只能向南来修复了。
谁让他既有修复建盏的经验,又有无痕修复的技术呢?
这好事,当然得落到他头上!
谁来修复
“向南要是修复了这只曜变天目盏,即便不成专家,那他在古陶瓷修复界里,也会名声鹊起。”
江易鸿坐在那里,端着茶杯润了润有些干燥的喉咙,脸上笑容灿烂,
“毕竟,他是全世界唯一一个修复过曜变天目盏的修复师啊!”
他在这边喜滋滋地想着,其他专家们针对这只曜变天目盏如何修复的问题,也是讨论得愈发热烈。
“刚刚毛专家说,只对这只曜变天目盏的碎片进行拼对粘接修复,我对这个提议有一点不同的看法。”
京城故宫博物院古陶瓷修复专家谢家松沉吟了片刻,字斟句酌地说道,
“实际上,只要对这只曜变天目盏进行了修复,不管是对现有的碎片进行粘接,还是整体复原性修复,到最后都要进行仿釉处理,否则的话,就只能进行考古修复,那样的话,根本就展现不出曜变天目盏的绚丽多彩。”
考古修复,实际上指的就是,把古陶瓷破碎的部分拼接粘牢,将缺少的部分用石膏补上,打磨修型,恢复原样即可。
而谢家松所指的考古修复,比传统意义上的考古修复还要严苛一些,只是将古陶瓷碎片拼接粘牢,残缺部位都不用石膏来补全。
而且,在碎片粘接部位,会留下一道道清晰可见的粘接痕迹,如同将曜变天目盏切割成了一块一块,十分影响文物鉴赏。
谢家松这么一说,众人都沉默了下来。
事实上,现如今大多数博物馆里展出的古陶瓷文物,如果之前是有残损的,一般都是采取考古修复,修复痕迹十分明显。
但曜变天目盏和其它的古陶瓷文物又不一样,它最独特的地方,便是釉色上的圆形斑点和斑点周围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而闪现出的七彩光晕。
如果用考古修复的手法来修复曜变天目盏,根本就体现不出曜变天目盏的惊世之美,更体现不出宋代古陶瓷精湛的烧造技艺。
“可,让谁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