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拼搏年代 第385节(2 / 3)

加入书签

河近的,越关心这个提案。

距离青照河比较远的,就无所谓了。

吕冬很清楚,进入到这里,并不意味着就大公无私。

坐在首位上的领导这时突然开口:“吕冬,提案是你的,你也说说。”

领导点名了,吕冬自然要说几句:“98年夏天,我是那场洪水亲历者,下过水,扛过沙袋,我所在的吕家村,多处出现险情,对面的马家村距离溃堤也只差一步,是咱们的解放军战士,用身体硬生生堵住了口子。”

因为领导在,他说的挺婉转:“当时吕家村老老少少,年轻的上阵铲土铲沙子挣口袋扛麻袋,年龄大的烧水做饭,全村齐上阵。大家伙都很清楚,洪水一旦过了河堤,多少代人才建起来的吕家村就没了。”

这话里的意思,自然瞒不过人,李兴国就接话道:“吕冬委员,那是百年一遇的洪水,咱们总不能因为这种小概率事件,耽误全县的发展大计。”

“其实,对青照河的整修,与经济发展和全县发展大计并不相悖。”昨天听过领导发言,吕冬就有所考虑,尤其领导重点提及的第三产业。他的理论水平有所增加,却不算高,尽可能组织语言说道:“我们青照县准备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他看向领导,以示尊重:“昨天的报告重点提及餐饮和旅游两个方向。青照河的发源地可以追溯到南部山区,汇以墨泉公园以墨泉为首的泉水群,一路向西向北,贯穿整个青照境内,最终汇入小清河。”

“这是青照的母亲河,沿河有女郎山、齐长城、七星台、荷花池、眼明泉、白云湖、青照故里、孟洛川故里等众多自然或者人文景观,如果我们把青照河整修起来,能不能打造成一条风景河?能带动沿途多少个乡镇?是否能为我们青照的发展创造一个新的契机?”

这话一出,会议室里不禁安静了片刻。

那位大领导的手指也在缓缓敲击会议桌,不自觉的回想青照的地图。

人都有私心,吕冬也不例外,如果真的想要打造青照河景观,首选必然是县城宁秀地段,因为大部分历史或者人文景观,都集中在宁秀和宁秀周边。

吕家村本身就在宁秀的腹地,又是省级文明村,成为其中一部分并不难。

这场讨论不可能立即得出结果,却引起了参与的大领导的重视,毕竟这也符合领导打造青照的计划。

只要领导重视,吕冬的提案就不会石沉大海。

讨论会结束的时候,领导叫住吕冬,单独聊了一会。

先问了下关于提案和青照河的事,又问了下吕家村那边的发展情况。

吕家村的发展肉眼可见,青照第二个省级文明村,再有进一步的发展,功劳终归能要落在青照县头上。

吕冬理论水平有限,但有曾经的见识打底,说起以宁秀为中心,打造青照旅游一条路的想法,倒也头头是道。

领导虽说话不多,但也微微点头,在农业大县的基础上,利用良好的自然和人文资源发展第三产业,本就是他昨天提出来的,吕冬说的这些,他自然听得进去。

青照没啥矿产资源,唯一具有开采价值的煤矿,还在南边山里,工业企业这几年特闹心,别说私人企业了,县属的各个厂子和公司,就没几个幸免于难的。

全国百强县,说起来好听,但实际上全靠人口多耕地多的大架子撑着。

其实太东本身也是这种情况,毕竟有着全国数一数二的人口。

看gdp总量还行,要是平均一下,那就没法看了。

双方聊了十来分钟,吕冬告辞离开。

这只是吕冬的一家之言,作为上面施政的领导,也只会当做一个参考意见的来源,想要制定大的方针政策,肯定要综合来考虑。

至于吕冬的提案,虽然进行过一次讨论,但最终会不会采纳,也不是短时间就能有结果的。

就算是被采纳,从意见到论证再到实施,同样需要时间。

后面的一天,吕冬仍然按时过来参会,从领导的讲话中判断,县里想要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

原来,像青照这样的人口大县,县属各种配套厂可以说一应俱全,酒厂、面粉厂、肉联厂、水泥厂、纺织厂、服装厂、食品厂、化工厂等等,出产的产品基本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

甚至连汽配厂和建筑公司都有。

随着县属和各单位下属的厂子破产改制,数以万计的人需要另谋生路。

这么多的人摆在面前,上面不可能放任不管,各种相对应的政策和增加就业岗位,相关技能培训等等都在培训。

工业企业破产,大学城那边新建工厂倒是不少,但科技类企业对工人的年龄和技能要求较高,又面向泉南乃至太东招聘人手,年龄偏大的群体短时间内难以再有作为,发展第三产业成为县里的一个选项。

三天大会结束,吕冬的提案上交,也算尽了这个职位应尽的职责。

那么长的青照河,个人根本没有能力来改动,单个乡镇都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