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搜索 繁体

第811章 八大都护府(1 / 49)

长安城朱雀大街上,晨雾还未散尽,便已车水马龙。

街边小贩的叫卖声、马蹄踏过石板路的清脆声响交织在一起,勾勒出大唐盛世的繁华图景。

李治正伏案批阅奏折,案头堆满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文书,每一份都关乎着大唐帝国的兴衰荣辱。

忽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由远及近,打破了殿内的宁静。

王灿神色凝重,手持奏折疾步而入,将奏折高举过头顶:“陛下,中东急报!”

李治眉头微皱,伸手接过奏折,缓缓展开。随着目光在奏折上移动,他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原本平和的面容上笼罩着一层寒霜。

奏折中所述,乃是中东某地发生了小规模叛乱。

当地的部落原住民,世世代代以游牧为生,自由散漫惯了。

大唐的统治延伸至此地后,推行了统一的赋税政策。

对于这些习惯了无拘无束生活的原住民来说,赋税就像是一道沉重的枷锁,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

加之部分地方官员在执行政策时手段强硬,不懂得变通,进一步激化了矛盾。

终于,不满的情绪如同积蓄已久的火山,轰然爆发。

他们聚众闹事,高喊着反抗的口号,袭击了当地设立的简易官府,打伤了数名官员,抢走了官库中的财物。

“这些蛮夷,朕给了他们安定的生活,他们竟然还不知足!”

李治怒不可遏,将奏折重重的拍在桌子上,巨大的声响在空旷的殿内回荡。

他站起身来,在殿内来回踱步。

这几年的治国经验让他很快冷静下来,冲动之下的决策往往会带来更大的隐患。

他重新坐回太师,双手扶着扶手,陷入了沉思,开始认真思考应对之策。

若是派兵镇压,以大唐军队的强大实力,固然能够迅速平息叛乱,让那些闹事的原住民俯首称臣。

但李治明白,武力镇压只会带来一时的平静,却会引起当地百姓的恐慌和反感。

一旦民心尽失,今后在这片土地上的统治将举步维艰,叛乱也可能会如野草般春风吹又生。

而且,如今大唐疆域辽阔,兵力分散在广袤的国土上,从其他地方调动大军,不仅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还会造成巨大的物资消耗,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

就在李治愁眉不展之际,他突然想起了那些唐协军。

这些由当地蛮夷组成的军队,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若能让他们去处理此事,一来可以展现大唐对他们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自已是大唐帝国的一部分,从而增强归属感。

二来也能减少大唐本土军队的消耗,不失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

想到这里,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光芒,他立刻下旨,命令附近的唐协军迅速前往平叛,同时要求地方官员重新审视赋税政策,在保证朝廷收入的前提下,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务必做到宽严相济。

处理完这件事后,李治更加坚定了利用蛮夷力量的想法。

大唐想要进一步开疆拓土,巩固统治,合理利用这些力量是大势所趋。

但他也明白,这些蛮夷终究是外人,若没有一套完善的制度来约束和管理,就如同脱缰的野马,随时可能失控。

于是,他立即召集了朝中的几位重臣,在太极殿内共同商议此事。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而凝重。大臣们分列两排,神色各异。李治端坐龙椅,目光扫视众人,缓缓开口:“今日召诸位爱卿前来,是为了商讨如何更好地利用蛮夷之力,巩固我大唐统治。”

“中东叛乱一事,虽已初步定策,但长远之计,还需诸位畅所欲。”

李义府皱着眉头,率先出列,拱手说道:“陛下,这些蛮夷,终究是外人。”

“他们与我大唐子民风俗不同、信仰各异,若是给予他们太多权力,恐怕会危及我大唐的根基。”

“当年五胡乱华的教训,陛下不可不察啊!一旦他们势力坐大,后果不堪设想!”

他的话语中充满了警惕。

裴炎也上前一步,点头附和道:“李尚书所极是。”

“虽说如今我大唐国力强盛,兵强马壮,但防人之心不可无。”

“这些蛮夷,还是应该以防范为主,不可过于信任。”

“对于唐协军,也应严加管控,限制他们的发展。”

两人的观点得到了不少大臣的认同,一时间,响起了一阵赞同的低语声。

并非所有大臣都持相同意见。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入库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