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122节(3 / 4)
样子就像战火随时燃起,他要快点跑,要不然就会被殃及一般。李通急了,一跃而起,顾不上穿鞋,奔到庭中,拦住了蒋干去路。
“先生留步。”
蒋干背着手。“该说的我已经说了,留下来干什么?我已经闻到了你们身上的尸气,一刻也不想留了。”
李通哭笑不得。“先生,你这样回去,如何向孙将军交待?”
“我不需要向孙将军交待。”蒋干哈哈大笑。“孙将军说了,你们既不想平天下,又不想守家园,更没有建功立业的志向,就是一群躲在山里刨食的野雉。野雉有什么用呢?无非让小儿试射,检验武艺,然后拔其毛,食其肉,留其雉尾以耀武。将军练兵新成,正好用你们来试试刀锋。是我不忍心看你们为人诖误,这才自高奋勇来劝你们。现在我已经劝过了,不走还能干什么,给你们收尸吗?”
追出来的那些人听了蒋干的话,一个个吓得面无人色。他们互相看了半天,将李通推到蒋干面前。李通窘迫不堪,搓搓手。
“先生,我能……问一个问题吗?”
“你说。”
“如果我们归顺孙将军,孙将军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土地、产业?”
蒋干斜睨着李通,似乎觉得这个问题很白痴。李通被他看得心虚,却又不甘心退缩,只是硬撑着。过了好一会儿,蒋干叹了一口气。“你们如果归顺孙将军,孙将军只会带着你们去抢别人,怎么可能抢你们?就你们那点产业,值得他出手吗?”
李通等人大喜过望。
……
西陵,江夏太守府。
刘勋垂着眼皮,一动不动。黄猗坐在一旁,脸色尴尬无比,眼皮都不敢抬。辛毗从汝南赶来,一见刘勋,就表明了袁绍特使的身份,指出刘勋面临的严峻形势,让他这个以刘勋智囊自诩的功曹很没面子。
黄猗是在得知徐荣进入南阳改变阵营的。当时他觉得孙策离死只有一步之遥,两万南阳郡兵怎么可能是同等数量的西凉步骑对手,更何况指挥西凉人的还是曾经击败孙坚的徐荣。刘勋也是这么想,一拍即合,任命黄猗为功曹,并派人向袁绍投诚。
功曹主管一郡人事,是名副其实的大吏,强势的功曹往往能够架空太守,“南阳太守岑公孝,弘农成瑨但坐啸”,黄猗对这句话并不陌生,现在终究也有机会追慕前贤,当然不肯错过。
但他们怎么也没想到,孙策不仅胜了,而且是大胜,全歼徐荣两万步骑。
孙策移驻豫州,刘勋已经慌了神,正考虑是不是要重新改换门庭,却被黄猗拦住了。黄猗说,孙策粗暴好杀,在南阳得手是意外,到了汝南就没这么顺利了。汝南无险可守,一旦袁绍南下,孙策只有撤回南阳。如果现在改换门庭,将来再投袁绍就难了,不如坚持一下。
刘勋接受了黄猗的建议。听到孙策与许劭发生冲突,千余名流齐聚平舆,要为许劭讨个公道的时候,刘勋对黄猗佩服得五体投地,觉得读书人就是不一样。还没等他们的高兴劲过去,辛毗突然赶到西陵,提醒他们加强戒备,孙策正在整军备战,随时可能南下,夺取江夏和南郡,并指出刘勋弃南郡而驻江夏是大错特错,要求他立刻改变策略,主动北上,进攻孙策。
刘勋被辛毗的名头吓住了。颍川名士中老一辈的是颍川四长钟韩陈荀,年轻一辈的有辛陈杜赵,辛毗就是排在第一的辛,绝非黄猗可比。他又有袁绍特使的身份,他的意见自然非同小可。更重要的是辛毗的分析很到位,江夏实力太弱,支撑不起三关的守备,李通区区武夫,不足倚重。一旦孙策派人从随县、安陆攻入江夏腹部,三关必失。
辛毗要求刘勋尽发江夏、南郡以及江南四郡之兵,北上攻击襄阳,同时占据随州,将襄阳、随州、三关就可以联成一体,将孙策拦在汉水以北,并迫使孙策放弃豫州,回撤南阳。
辛毗还告诉刘勋,袁术之子袁耀已经向袁绍效忠,刚刚回到汝南,孙策现在什么也不是,你们根本不用在乎他,只要向袁绍效忠,就没人能说你们什么。董卓已诛,天下人心尽在袁绍,袁绍很快就能不战而胜,这是你们最后的机会,千万不要错过。
辛毗所说的都对,唯一的问题是刘勋也好,黄猗也罢,都不觉得自己有能力战胜孙策。哪怕辛毗口才再好也没用。他能否认孙策全歼徐荣的战绩吗?主动挑战孙策,和送死有什么区别?
辛毗心如急焚,觉得自己面对的不是两个人,而是两头猪。袁术、孙策真是瞎了眼,怎么会选这两个白痴付以重任?
一见如故
蒋干回报孙策,特别强调了李通等人的担心和他的承诺。
孙策明白他的意思。南阳那一套暂时还不能在汝南境内推广,否则只会适得其反,逼汝南世家造反,别说整兵备战了,内部的叛乱就能让他焦头烂额。这也是郭嘉建议他把重心放在南阳的原因之一。因为各种原因,南阳世家已经被他摧残得不轻,反抗能力有限。
孙策同意兑现蒋干的承诺。蒋干大喜。他生怕孙策不肯接受李通的条件,答应的时候便有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