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行三国 第330节(2 / 4)
、张纮的江都对并称。其实细说起来,鲁肃的榻上对最为难得,因为他获得信息的来源最少。张纮年轻时曾游历洛阳,交往的都是名士,见多识广。诸葛亮虽说在隆中隐居,可他是半隐居,与他交往的庞德公、水镜先生、他的丈人黄承彦、两个姊夫都是荆州名士,是当地的精英阶层,还有机会参加刘表举办的聚会,有很多信息来源。而鲁肃困居东城,能接触到的人非常少,他能提出榻上对的构想,更多是出于自己的悟性。
如果不是周瑜英年早逝,榻上对得以实现,隆中对连面世的机会都没有。
说起来,这件事的根源还在孙策。如果孙策没有遇刺身亡,鲁肃就有机会向他而不是孙权提出榻上对,以他的用兵能力,可以分担大部分战事,周瑜也不用那么拼命。
现在,弥补这个遗憾的机会来了。虽然形势与原本的历史大相径庭,但鲁肃不知道这些,他会按照他的惯性提出属于他自己的见解,只是不知道会与郭嘉、张纮等人的建议有什么不同。
以武会友
鲁肃连连摇手,含笑谢绝。“肃穷居僻壤,与世隔绝,唯知力耕垄亩,修身齐家,岂敢妄论天下这样的大事。将军有问,肃却愧不敢言,不敢误将军大事。”说着,端起酒杯,向孙策敬酒谢罪。
孙策看着他,沉吟了片刻,嘴角扯了扯,无声地笑了,端起酒杯,与鲁肃一起饮尽。他放下酒杯,说道:“子敬,我虽然是第一次和你见面,却是神交已久,一见如故。今天本当一醉方休,奈何军情紧急,不能痛饮。我读书少,见识有限,仅对军旅之事略知一二。观子敬部曲整齐,调度有方,在座诸位气度不凡,想必不乏高手,不如讲武论兵,互观有无,以期有所增益,如何?”
“唯将军之命是从。”鲁肃拱拱手,笑着应了。
孙策举起双手,轻轻拍了拍。众人一直在看着他们,见此情景,立刻放下手中的酒杯,正襟危坐,静听孙策说话。一时间,堂上堂下鸦雀无声,无数双眼睛落在孙策的脸上。
“诸君,策也惭愧,虽然少有壮志,思报效朝廷,位列公卿,名留青史,奈何智力浅陋,不知书籍,不得与士大夫共游处。好在略有拳勇,粗知兵法,尚堪爪牙之任,抚定一方。今日有幸,得与子敬及诸君共饮,圣人经义我是不会的,吟诗作赋对我来说也难于上青天,尚请子敬及诸君见谅。”
鲁肃目光闪动,嘴角带笑,欠身致意。“将军谦虚了,我等皆是粗鄙之人,如果将军讲述圣人经义,吟诗作赋,纵使口吐金玉,我等也不识其贵。”
众人会心而笑。在座的大多是武夫,纵使读过书,也不过是《孝经》、《论语》这些入门的浅显学问,真正读过经的没几个,就算读过也不过是略知大义,没有底气和人谈论,更没有吟诗作赋的本事。身为武夫,对读书人大多有一种既羡慕又鄙视的心理。羡慕是因为自己学问不好,高攀不起,鄙视是因为很多读书人除了一张嘴之外并无长技,连谋生都是问题,反倒不如他们这些武夫进可从军征战,退可落草为寇,至少能混个肚饱。
孙策自认没什么学问,以武夫自居,一下子拉近了他们之间的距离。
孙策朗声大笑,再次拱手。“多谢诸位宽容。常言道:云从龙,风从虎,唯有英雄能惜英雄。如今天下大乱,正是用武之时。今日相遇,愿与诸君以武会友,手谈一番。”他转向关羽,点点头,使了个眼色。
听说比武,关羽已经心痒痒的,但他自认不是孙策心腹,估计不会让自己第一个出战,正觉得遗憾,忽然见孙策向自己点头示意,顿时大喜,立刻起身来到席间,左手托着长须向外轻轻一推,双手抱拳,环顾一周,含笑道:“河东关羽不才,敢请诸君赐教。”
鲁肃的部曲门客们面面相觑。俗话说得好,身大力不亏,此人身材魁梧,力量必然过人,再想想他那口奇形兵刃,谁和他较量都要吃亏。这要是上前比武,岂不是自找没趣?
关羽环顾四周,见没人敢应战,不禁暗自撇嘴,掩饰不住眼眉间的得意。鲁肃见状,不禁暗自皱眉。他虽然没和关羽动过手,但是他看得出关羽的实力不在自己之下,庄里更是找不到能和关羽对敌之人。孙策这是什么意思?
孙策摆摆手,示意众人安静。他笑道:“诸君,云长武艺绝伦,斩将夺旗如探囊取物,前年随我征战兖州,多次立功,后来助我阿舅平定九江,一战而斩周禺,再战而取阴陵,乃是响当当的英雄。能与他并肩作战,是我的荣幸。”
众人惊讶地交换着眼神,鲁肃愣了片刻,突然问道:“将军,这位便是在芍陂伏击周禺,又长驱直入,直取阴陵的那位将军?”
孙策笑道:“子敬也知道?”
鲁肃苦笑,点头道:“东城虽属下邳,其实与九江更近,我有几个朋友是九江人,岂能不知,只是眼拙,云长亲临,我竟然不知,失敬失敬。我当自罚三杯。”说完,连饮三杯,又向关羽敬酒以示歉意。
关羽眉飞色舞,欣然而饮。
等他们喝完,孙策又笑道:“看来子敬并非闭目塞听之人,只是置身局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