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556节(1 / 3)

加入书签

秦罗非常赞同。她也是关中人,当然不希望对关中人另眼相看。她提出一个建议,将现有的技术进行分级,分为军用、民用,分别适用不同的保密办法。

孙策接受了建议,请他们回去仔细斟酌一下,提出切实可行的制度,颁布施行,加强技术保密,不能再让关中或者其他人占便宜了。开始的技术投入小,见效快,技术门槛低,仿制起来也容易,保密不易,以后的技术开发将进入精细化,投入增大,不能再自己花钱搞开发,别人免费享受成果。

尤其是冶金技术。用提高温度,降低冶炼成本,又采用淬火渗碳技术后,传统炼钢的上升空间已经非常有限,没有其他工业体系的支撑不可能转向真正的工业化,这中间的跨越不是黄承彦一个人就能实现的,可能需要几代人的努力。

从现在开始,黄承彦的任务不是研究技术,而是把自己研究技术的经验传下去。蒲元是有天赋,但仅有蒲元一个人是不够的,还需要更多的人才一起研究。孙策希望黄承彦再多培养一些人才,把他从南阳铁官得到的经验进行整体归纳,争取建立一个冶金学的体系,把这门技术变成一门学问。

相对于木学,冶金是一门更复杂的学问,更需要体系的支撑。孙策打算将治下的铁官统一管理,建立一个规范的体系,黄承彦无疑是负责这件事最合适的人选。

黄承彦欣然同意。他虽然对技术感兴趣,心理上却不认同自己是一个单纯的工匠,能由术进道,并且是开创一门前所未有的学问,他当然求之不得。

正说着,诸葛亮进来汇报,辛毗回来了,奉周瑜之命,赶来汇报追查法正的结果。

孙策点头,又对黄承彦、秦罗交待了几句,起身送他们出门。在门口,他不仅向黄承彦告辞,还向秦罗告辞,礼节倍至,不仅秦罗受宠若惊,就连辛毗都觉得有些过。等黄承彦、秦罗走远,他忍不住说道:“将军,礼贤下士固然是美德,但凡事有度,过犹不及。”

孙策瞅瞅辛毗,微微一笑。“对脚踏实地,潜心问道的人,不论男女,我都愿意以礼相待,再恭敬也不为过。对坐而论道,起不能行的清谈客,我连看他一眼都觉得多余。”

辛毗觉得头皮有点疼。

旧部与新人

孙策忍着笑,一边让辛毗进门,一边问起情况。

辛毗很郁闷,风尘仆仆的脸上几乎能落下土来。他赶回宛城后,向与法正接触过的人打探法正的行踪,刚问了几个人,便得知法正刚好离开了宛城,随即去追,结果一路追到析县,法正的踪迹突然消失了,就像清晨的露珠蒸发了一样,消失得无影无踪。

孙策听完,看着辛毗笑。辛毗无地自容,一声长叹。

“佐治,你太急了。”

辛毗默默地点点头。在回来的路上,他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法正不可能无缘无故的消失,只可能换了身份。从各种迹象来看,应该是他打听得太急,引起了法正的警觉。但这只是表相,根本的原因是他内心不自安,一旦发现有所疏忽就极力想挽救回来,根本来不及思考。

如果能从容一些,他不会输得这么难看。在他去追法正的这几天,荀攸在宛城内探访,发现了一些法正依然在城内的迹象,在荀攸即将抓住他的时候,他离开了宛城,失去了踪迹。宛城有数万人,其中经商、游学的至少有三分之一,要追查一个已经警觉的细作是非常难的。

来到堂上,两人分宾主落座,孙策问道:“是担心你兄长在益州,还是急于立功?”

辛毗低下了头。“兼而有之吧。”

“你大可不必担心这些。”孙策淡淡地说道:“如果我不放心你,我不会让你留在公瑾身边。如果你不能调整好心态,你也不适合留在公瑾身边。如果你想过得轻松一些,我可以让你像荀友若一样做个闲职,就算出点差错也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你可以考虑一下。”

辛毗沉默良久,拱手道:“既蒙将军推心,岂能半途而废。”

孙策缓缓点头。“既佐军事,就要放下不必要的心结,直道而行。”他停了片刻,又道:“法正狡诈,你觉得你兄长会是他的对手吗?”

辛毗眉心微蹙,摇摇头。“恐怕不行。”

“那就提醒他小心些。曹孟德客居益州,形势与袁本初相似,你们颍川人与益州人之间的矛盾已经很费事,再搅进一些关中人,可能会更复杂。如果你兄长有心归来,我是非常欢迎的。”

“多谢将军。”

“你累了,先回去休息吧,过两天要讨论你们的益州方略,你和公达做好准备。”

“喏。”

“还有一件事,我已经安排人和袁谭联络,希望能接回你的家人。你不用太担心。袁谭忙于解决内讧,应该不会为了几个失去意义的人质和我翻脸,多少要给我一点面子。”

辛毗大喜,连忙向孙策致谢。

孙策没有再说什么。辛毗几天没好好休息了,神情疲惫,这时候问计也没什么意义,便让辛毗先回去休息。辛毗起身,孙策也跟着出门,一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