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865节(1 / 4)

加入书签

“大王莫慌,且守紧城池,因敌制变。”

“如何因敌制变?”

“关羽虽勇,毕竟兵力相当,可以击溃高览部,却不能全歼。若高览能够稳住阵脚,进入僵持阶段,则大王率部出城,助高览一臂之力,未尝不能反败为胜。若高览不敌,大王亦可接应他撤出战场,尽可能保存实力,以备再战。”

袁谭点了点头,稍微镇定了些,传令沮鹄,让他安排郎卫们准备作战。战鼓声此起彼伏,命令一道接着一道的传出去,郎卫们从各自的营房里冲出来,在不同的战旗下列阵,上城的奔上城头,进入战斗位置,准备出城的则聚集在城门口。

“关羽的袭击如此精准,怕是张郃的行踪也掩饰不了多久。逢纪识破了我军的计划,必然会发起攻击,柏人非坚守之地,大王当进至廮陶据守。”

袁谭沉默不语。初战不利,高览部受到重创,刘备、逢纪一定会趁势进攻,形势变得很严峻。柏人只是一个普通县城,不利于防守。廮陶是巨鹿郡治,不仅城坚池深,扼守南北大道,而且是济水、洨水汇入泜水之处,水道纵横,不利于进攻,可长期坚守。

只是这样一来,他离邺城就远了,邺城的安全只能托付给袁尚。

“若是无法前进前进至廮陶呢?”袁谭说道:“显奕战阵经验不足,兵力也少,恐非刘备对手。何不退守邯郸。邯郸是赵国国都,旧为都会,百姓富足,可以坚守。至于廮陶,就留给显奕吧。”

沮授暗自叹息。他听明白了袁谭的意思。袁谭怀疑袁熙向刘备、逢纪透露了消息,生怕他们里应外合,不愿意去廮陶冒险,要退到更安全的邯郸。可是邯郸在赵国南部,离魏郡很近,退守邯郸,就等于放弃了常山、巨鹿、赵国大部,就连安平、清河都会落入刘备手中,只剩下魏国。

以一郡之地对抗刘备,哪里还有反败为胜的希望可言?

沮授还想再劝,袁谭却固执起来,坚持不肯前进,只说安排袁熙守廮陶。沮授无奈,只得答应。这时,高览的亲卫赶来,向袁谭报告,要求他们不要轻易出城。

沮授有些奇怪,连忙追问大营里的情况。当他得知高览离了中军,准备去营门时,不禁大惊失色。高览不在中军指挥作战,跑到营门前干什么,这不是去送死么,营门前乱成这样,不像是有人指挥的样子,高览恐怕已遭不测,再观望下去,只怕要全军崩溃了。

沮授不敢怠慢,建议袁谭命城上击鼓,鼓舞士气,并命沮鹄率部出城接应高览残部。这些都是中军的精锐,是多年作战积累所致,不能就这样让关羽砍。没有了人,再多的城也守不住。

战鼓声再次炸响,城门大开,沮鹄率部出城,刀盾手、长矛手在前,强弓硬弩在后,缓缓压向高览的大营,同时派出骑兵,沿营奔驰,命令高览的部下坚守大营,等待救援。

听到双方的战鼓声,正杀得痛快的关羽不敢怠慢,立刻返回大营南门,与部下汇合。他麾下的校尉虽然有一定的独立指挥能力,对付失去指挥的高览残部没什么问题,却无法面对新出城的援军。一旦被对方包抄,后果不堪设想。

关羽率部缓缓撤出战场,重整战阵。

初战大捷,中山军士气如虹,摩拳擦掌,准备再战。

无人可信

袁谭、沮授在城上看着关羽撤出,都有些惊讶。

高览所领皆是中军精锐,是袁谭主政之后花费数年心血练出的精兵,高览也是官渡之战中展露头角的良将,平时练兵很用心,可是今天和关羽所领的将士对阵,双方差距也太大了。即使高览没有意外被杀,双方列阵而战,高览恐怕也不是关羽的对手,最多只是支持的时间久一些而已。

如果考虑到关羽是急行军百里而来,双方的差距可能还要更大一些。

“这是吴王练兵之法。”袁谭转头看了沮授一眼,意味深长。“我们只学了皮毛,关羽却学到了精髓。”

沮授不解。“臣愚昧,还请大王指点其中微妙。”

“吴王练兵,日日不辍,且常有考校,优者赏,劣者罚,极是辛苦。何以将士能坚持不懈?以其厚赏重赐。将士家有田宅,从军即可减免赋税,立功另有赏赐,愿为官者,可入讲武堂进修。这些都不是我们能学的,所以我们只学到了皮毛,没有学到精髓。”

沮授眉梢轻颤。他明白袁谭的意思。孙策之所以能厚赐将士,是因为他从世家手中夺走了土地,这一点是冀州无法效仿的。有恒产者有恒心,有了土地,百姓才愿意从军,保护自己的产业,才愿意吃苦训练,奋勇作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兖州兵,那些逃入豫州的兖州人得知从军征战可以分田,踊跃从军,二十万大军数日即得,满宠还有挑肥拣瘦的余地。

冀州兵没有这样的条件,他们大多是世家的部曲,训练得再刻苦,立功再多,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还是世家的附庸,功劳、利益大多归世家所有,他们能拿到的赏赐极其有限,除了世家子弟,升迁的机会也很渺茫。相比之下,自然没什么战斗力可言。

“关羽所领也与冀州军差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