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892节(2 / 4)

加入书签

如水泄地。不过北疆苦寒,不得不依赖中原的钱粮,这就要求先稳定中原,尤其是冀州。冀州新定,人心不安,仓促之间很难提供太多粮食,还是缓一缓的好。年后,冀州民生恢复,人心安定,再出击不迟。”

“这年间,冀州岂不是要随时面对并州的攻击?”

“加强防守是必然的,不过所耗有限。一是阎温是凉州人,与并州人未必能同心同德;二是刘备在河内,对并州虎视耽耽,阎温未必敢东出;况且大王不出兵,也可以利用其他人扰动并州,让阎温疲于奔命,只是当控制好力道,莫让刘备有机可趁。”

“你说的其他力量是谁?”

“白波谷的张白骑,黑山的张燕,都是可以利用的力量啊。之前他们作壁上观,是因为形势未明,他们不敢轻易下注。如今大王半有天下,他们若是还不知道该怎么做,就真是该死了。就算他们自己想保存实力,他们手下的将士能看着冀州的百姓分田分地无动衷?当初黄巾起事,想革命的只是少部分人,绝大部分黄巾将士只是因为无立锥之地而向死求生的。如今……”

正说着,胡综快步走了过来,在阶下拱手施礼。“大王,洛阳送来消息,黑山军使者张方、白波军使者杨承请求入境。”

孙策笑笑。张燕、杨奉还算没有笨到家,知道该怎么做了。他刚要说话,胡综又说道:“大王,周督送来消息,他已经进入京畿,快则今晚,慢则明晨,必到建业。”

孙策喜出望外。“公瑾来得好快。”

周瑜回来了

孙策让胡综去传令,周瑜到达建业之后,毋须立刻入宫,先回府休息三天,与家人团聚。

胡综领命,转身去了。

徐节不太理解,鼓起勇气问道:“大王,周督千里迢迢的赶回建业,必有要事,大王何不立刻召见?”

“既是千里之外,纵有要事,也不在乎这二三日。”孙策负手前行,不紧不慢地说道:“且周督掌一方军事,要汇报的自然是大事。大事不能急,一旦急中生错,耽误的可不是二三日,而是二三年,甚至二三十年。”

徐节若有所悟,应了一声,没有再说什么。孙尚香却有些不解。“王兄,你交付周督的任务究竟是什么,怎么会影响这么大?”

“如果不是影响这么大,我怎么会将周督这样的大将安排在益州?”孙策撑着栏杆,看着远处的紫金山和脚下规模初见的建业城,嘴角轻挑,忽然有种想法。周瑜在益州几年,虽说未败,却也未建奇功,看着其他将领一一立功,他心里会不会有想法?听诸葛亮汇报说,召周瑜回都的命令送到武陵时,周瑜已经在回来的路上,也就是说,周瑜并非是接到命令才回来的,而是他自己的选择,又或者是荀攸的主意。

一想到荀攸,孙策的心头飘过一朵乌云。荀攸、钟繇、辛毗、孟建,不管他怎么压制,汝颍人的实力还是在不断的扩张,坐大之势几乎无可阻挡,除非他刻意打压。可是那样一来,势必激起汝颍系的反击。虽然已经有政务堂的毕业生出仕,平衡汝颍系的影响力还需要几年时间。

急不得啊。什么事都讲究个火候,一旦急了,好心也会办坏事。当戒急用忍,最好能将那一代人都熬死了。可是一想钟繇的长寿,孙策又有些气馁。要把这人熬死,估计还要三十年。该考虑为孙翊再配几个军谋了,找个理由把钟繇调回来,让他退居二线,发挥余热。在此之前,先把退休制度定下来。

孙策一时思绪万千,忘了孙尚香、徐节在侧,自顾出神。

孙尚香看在眼里,有些莫名的担心,向徐节使了个眼色。徐节愣了一下,随即又笑了起来。孙尚香瞪起眼睛,挥了挥拳头,徐节连忙忍住,把头偏向一侧。

……

周瑜收到命令,虽然有些意外,却没说什么,平静的接受了命令,索性放慢了速度,第二天一早,到了石头城下,换小船,溯秦淮而上,直奔紫金山下的府第。

魏延乘坐的船队前锋刚刚进入秦淮,两岸早起的人家就发现了周瑜的将旗,纷纷呼朋引伴,一起来围观,不大功夫,两岸就站满了人,河岸上、楼阁上人头攒动,莺声燕语,笑语盈盈,还有人来得迟,干脆爬到了树上,手脚麻利,动作敏捷,显然是经常这么干的。魏延很是惊讶,不免有些紧张,顿时引起一阵轰笑。见魏延少年英武,不少胆大的女子扬着手绢,打起了招呼,大声询问魏延的名字、乡里,魏延面红耳赤,局促不安,只好装聋作哑。

蔡琰已经收到消息,早早的带着奴仆在渡口迎接,儿子周循牵着她的手,既有些兴奋,又有些紧张,不时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看着秦淮下游。魏延的船到码头,飞身下船,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礼。

“魏延见过先生。”

“是文长啊。”蔡琰也认出了这个当年的调皮学生。几年不见,魏延已经由一个顽童长成了英俊少年。见魏延脸膛泛红,蔡琰笑道:“建业是吴楚故地,民风剽悍,女子也不例外,文长可要留心些,不能再像当年在学堂里一样惹事。”

“不敢,不敢。”魏延咧嘴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