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902节(3 / 4)

加入书签

就是吕蒙突入河东,毋须枢密院的军师处进行推演,他也知道接下来河东会发生一些什么,一场双方都没有准备的战争骤然爆发,他打算缓一缓的计划还没来得及正式宣布就落空了。

想立功的人很多啊。谁都想在开国大典上有一席之地,而且最好能往前站站。鲁肃如此,辛毗如此,吕蒙更是如此,就连一向低调的老狐狸贾诩都按捺不住。他自己也许不想抛头露面,但他身后的那些人却不能缺席这个重要场合。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没有人可以例外。

“大王。”沮授走了过身,拱手施礼。

孙策转头看了他一眼,微微颌首致意。“公与还没休息?”

“刘子扬想去陪陪孩子去看灯,臣就和他调换了一下。臣的子女大了,不用臣陪。他也没走远,就在附近转转,如果大王有吩咐,随时可以传他回来。”

孙策笑笑。刘晔居然会主动去陪孩子赏灯,这真是不多见。看来他慢慢从降臣的拘谨中缓过来了,倒是件好事。做人太紧张,做事就突然急功近利,就像当初他建议鲁肃突入关中一样。好在鲁肃、辛毗还算稳得住,没有听他的建议。

只可惜这次容不得他们了。他们不愿意也得愿意,总不能看着吕蒙被人围攻,河东落入刘备之手。

“公与,河东的战事,你怎么看?”

“狭路相逢勇者胜。事起仓促,双方都准备不足,就看谁的基础扎实,看谁的应变能力强,看谁的配合好。就这几点而言,我军无疑都有明显优势。所谓劣势只在客地作战,不得地利、人和而已。不过这只是暂时的困难,从长远来看,河东坚持不了太久。”

孙策不置可否,又问道:“你对吕蒙突入安邑如何看?”

沮授没有立刻回答,思索了一会,突然笑了起来。“不知大王有没有听到一个评价,吕蒙此次突入河东,与任城之战时将军奔袭山阳有几分相似,都是集中精锐,突然出手,直击要害。”

孙策点点头。他当然知道这个评价,而且知道是谁说的。消息传来,军师处就分成两派,一派认为吕蒙出奇制胜,值得嘉奖,并拿出了孙策当年夏亭之战为例证;一派则认为吕蒙既有擅命之嫌,又有自投险地之失,不值得赞许,以免有人准备效仿,无视军令森严。

支持吕蒙的大部分是汝颍系,因为吕蒙是汝南人,是汝颍系中不多的将领,他们下意识地保护他。且不论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因为派系站队站得如此不加掩饰,本身就是一个问题。

军师处的这些年轻人啊,张扬惯了,有些不知轻重。沮授说的不知人和,不仅是前线将领之间有矛盾,也指军师处内部的派系斗争过于明目张胆。

家业大了烦恼多

孙策沉吟良久,叹了一口气,转身沿着城墙慢慢地踱起步来。沮授缓缓跟上。君臣二人互相沉默,与宫城外的热闹相比,这沉默别有一番味道。

孤家寡人,大概就是这样。

“公与,孤想听听你对官渡之战的意见,不知是否方便?”

“当然可以,只是官渡之战前后半年,诸事繁杂,不知大王想从何听起?”

“你就从袁本初为什么会突然起意,进兵兖州说起吧。孤一直不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孙策转头看了沮授一眼。“你当时是什么意见,赞同还是反对?”

沮授笑了两声。“臣当时是反对的,不过现在看来,其实这都不重要。袁本初终究不是大王的对手,败亡是迟早的事。或许他是对的,臣反而是错的。”

“何以见得?”

沮授沉默了片刻。“大王,臣冒昧敢问,如果有一个人,处处行事与众不同,发展势头迅猛,极有可能成为自己最强劲的对手,是先下手为强,趁他尚弱时消灭了,还是等一等,等自己做好准备再说?”

孙策想到了刘备。对曹操,他反倒不怎么担心,益州的形势如此,曹操再善战也无济于事,人力毕竟有限,有些局限注定无法克服。刘备则不同,他就像一只打不死的小强,而且运气又好得爆棚,在这种情况下也能因祸得福,若是真被他占了并州,并州很可能成为一个无法愈合的伤口,不断失血。

并州的地形与益州不同,不仅居高临下,易守难攻,却又方便出击,随时可以威胁关中、三河、中原和冀州,而且与草原相通,方便得到战马资源,组建强大的骑兵。并州民风又特殊,世家允文允武,是出名将的地方。刘备不是阎温。幽并相邻,他更容易得到并州人的支持,也比阎温擅长笼络人心。加上宗室的身份,他对并州人的吸引力很大,有逢纪、司马懿辅佐,手腕也绝非阎温可比。在他的控制之下,并州将成为一个难啃的硬骨头。

从这个角度来说,利用这次河东大战的机会击杀刘备,或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沮授要说的,可能就是这个意思。不是没有人提过这个建议,孙策也不是没动过这个念头,但他反复权衡之后,否决了。

“如果是我,我会等一等。”孙策慢慢地向前走。“战与不战,要看你究竟想要什么,是一场战斗的胜利,还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