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策行三国 第983节(2 / 4)

加入书签

晔忽然说道:“陛下,臣以为陈宫虽有诱敌深入之意,却还可能有另一层意思。”

孙策倒是有些意外。刘晔难得主动当众发言,今天这是怎么了?

“说来听听。”

“曹操身边谋臣虽多,最得力的不过陈宫、法正。陈宫善大计,用阳谋。法正有急智,好冒险。汉中纵使失守,尚有巴山、剑阁,蜀中暂时无忧。是以陈宫可以以退为进,有恃无恐。若我为其所诱,人力、物力尽集于汉中,疏忽了荆楚,则难保法正出奇,荆楚溃败。”

郭嘉赞道:“用兵重虚实,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变化莫测谓之神。子扬此言深得兵法奥义。”

孙策同意刘晔的观点,只是更加头疼。两路都不能放松,六七万大军枕戈待旦,这消耗可不是一般的小啊。曹操这一手可真是阴险,阳谋、阴谋一起上,让人防不胜防,稍有疏忽就中了他的计。

不可小觑老阿瞒啊。虽说双方实力悬殊,形势已定,可是一时半会的,他还真拿曹操没什么办法,一不小心还有可能吃他的亏。

然而认识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就连沮授、郭嘉都将注意力放在了陈宫、法正身上,没有对曹操予以重视。刘晔倒是有所警觉,但他却有所保留,不肯言无不尽。

这也难怪,曹操除了西征时剿灭宋建,还没有能让人惊艳的战绩,远远没有表现出真正的实力。

孙策沉吟良久,命人取来了与曹操手抄的《孙子兵法》。这部《孙子兵法》是曹操留给曹昂的,曹昂曾借给他一读,他命人抄录了一份,一直保留在身边。前世他就读过这部书,只是当时走马观花,没上心。这一世征战沙场,结合自己的用兵实践再读,感觉大有不同。

虽说这部书并不能代表曹操的全部实力,但至少能让他们清楚,曹操并非无能之辈。

沮授等人都是识货的,翻了几页,看了几条曹操的批注,神情就凝重起来。为了准备对蜀的战事,他们都将与曹操有关的战纪通读过,对曹操以往的战绩一清二楚,只是不够重视。如今读了曹操的手注兵书,他们意识到曹操比他们估计的更强,对兵法的了解远超绝大部分将领。

其实,从孙策的反应就可以看出这一点。能让孙策如此郑重对待的敌人,又怎么可能是等闲之辈。

沮授说道:“陛下,能否将此书抄录几份,急传诸将?”

郭嘉说道:“别抄了,安排书坊刻印吧,都尉以上将领人手一册。”他曲指一弹。“陛下帮他抚养妻儿,也花了不少钱,这稿费就不用给了。”

孙策忍俊不禁,哈哈大笑。

……

孙策将印行兵法的任务交给了汝南最大的印书坊——许氏印书坊。

许靖很高兴,将所有的业务暂停,抽调最精干的刻版工匠,又从其他印坊高薪借调了一些工匠,以最快的速度刻版。三天之后,第一批书就送到了孙策手中。

书印得很好,不仅刻工好、纸好、墨好,考虑到军中将士大多不是什么文化人,性子粗野,力气又大,许靖特地用厚实的皮纸做封面,又配了一个皮书套,方便携带,摔也摔不烂。

接到第一批样书后,孙策立刻命人送往汉中,并给黄忠下了一道亲笔诏书,让他们慎重对待,不要急于求成,被眼前的小利蒙蔽了理智。并以阮瑀为使,亲赴汉中,邀请卢夫人论道。

阮瑀是陈留人,与吴懿同县,有些交情。派他去,最重要的目的是安抚吴懿,化解吴懿的疑虑,将可能的假投降变成真投降,去除黄忠的后顾之忧。

与此同时,孙策传诏鲁肃,让他派人勘探通往汉中的道路情况,评测运输成本,寻找最经济的运输方案,准备为黄忠部提供运支援。又传诏孙尚香、陆逊,让他们赶到汝阳述职。

接着,孙策下诏,从各水师抽调精兵强将,赶赴鄱阳湖,悄悄组建右都护水师,以备不测。

准备的过程很顺利,但军师处推演的结果也很惊人。如果黄忠部进驻汉中,与曹昂对峙,即使不增兵,军费开支也会大量增加,对已经捉襟见肘的军费来说无疑是雪中加霜。初步估计,近三十万人马的全部支出将超过一百五十亿,占财政收入近七成。如果大规模开战,军费还会大幅度上升,财政赤字在所难免。

这显然不是长久之计。

不当家不知柴米贵。虽然富有天下,孙策还是觉得压力山大。战线拉得太长,精兵战略的成本又太高,他实在有些支撑不住,体会到了美帝当年陷在中东的窘况。

国虽大,好战必亡。古人诚不我欺。当初的步子跨得有点大,扯着蛋了。

黄汉升啊,你一定要稳住,千万不要急。给我两年的准备时间,关中恢复了生机,压力就小多了。

……

腊月底,孙尚香、陆逊、徐节赶到汝阳,洛阳的军务暂时交给了吕蒙、高顺和辛毗。

孙尚香对高顺印象甚佳,将高顺提到了与吕蒙比肩的位置,倚为左膀右臂。这个决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不仅高顺统领的旧部归心,全心拥护这个年轻的女都护,吕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