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三十八章 慈善义工(3 / 4)

加入书签

忆:老家在大山上,相吻合。

第二,那个地方的石磨,显然是农村,而且是南方的农村。因为北方的石磨,一般都是一只手柄一个人摇的。如果是巨型的,得用驴马来拉它,当凭奶奶那点力气,如果能够推动带长柄的石磨,只能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那种石磨。

第三,关键词“包谷粑粑”,信息量很大。只有西南地区,还有就是湖南西北部的湘西地区,湖北西部的恩施地区,在武陵山区土家族聚居区,也有把玉米叫“包谷”的习惯。况且,包谷粑这种食物,也是流行于这些地区。但更有价值的是,摘桐叶。西南某些地区,包玉米粑的东西,有用梧桐树叶的习惯,这仅限于少数几个地区了。一般桐叶是没用的,在冬子,它枯萎干黄时,只需要收拢来,背回家当柴烧,那只叫收或者捡,不叫摘。

而当时回忆的场景是秋天,玉米收获的季节,九十月份,枫叶是新鲜青嫩的,除了包包谷粑,没有其它用处。因为,它是不能够做牲畜饲料的。而且,栽种梧桐树的地方,此时梧桐的果子正发青,需要营养的时候,一般没用时,没人去摘它的叶子,免得影响桐子的产量。这种桐子,是用来提炼桐油的,是著名的天然防腐剂。也是当地农民重要的附业收入之一。

那这种大量梧桐树并且有包谷粑习惯的地方,又缩小了搜索范围。

第四条信息,与他对自身身体的描述相关。他自己对自己身体的描述是,左屁股上,有一个肉瘤,虽然是良性的,但用手也摸得到,他自己也从镜子上看到过,估计是娘胎里带来的,这就让他有了一个防伪标记。

综合这几条信息,极大的缩小的比对的范围。而与之匹配的家长寻找小孩的帖子,只有三个了,分别对这三个家庭血液采样后,最终比对出,贵州某地那家庭,就是这位求助者的原生家庭。

网站上,已经晒出了,这家伙团聚的相关手续与合照画面,如此熟悉的场景,仿佛又经历了二蛋回家的过程。但对比二蛋刚回家时的拘谨,这人回家时,那一种哭得几乎要昏倒在地的场景,更加令人震撼。

因为这家父母从来没有放弃过寻找自己的骨肉,而这个孩子,从来没有中断过思念自己的亲人,长年受虐的恐惧中,只有亲生父母这个模糊的印象,还留在脑海里,支撑着他走过了那漫长的炼狱般的日子。

其中还有几篇声泪俱下的访谈,让冬子看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在网友留言中,有许多人,对这种破坏人伦的人贩子,给予了声讨,甚至有说要把人贩子判死刑的,最终受到了法律专家的否定。

从感情上讲,冬子也承认,对这种制造人间情感惨剧的人贩子处以罪严厉的刑罚。但跟随彭总及孙总久了,与小袁法律意识接触多了,冬子也学会了理性。

人类的基本感情,可以用来作为判断对错的基准,但远远不是判断的最终结论。就像一个人从岸边上船,到达人生的另一点,那终点,才是你造船的方向与结论。

学会理性思考的人,会尽量在判断过程中,回避感情的干扰,避免因为冲动而造成错误的结论。在那一帮子所谓高端的穿越讨论中,理性思维的框架已经不知不觉地,在冬子的头脑中扎下根来了。

他专门为此事咨询了小袁,远在佛山的小袁居然详细地给冬子讲起了,法律制度的尺度与程序,什么叫罪刑相当。冬子听得不耐烦,这位小袁,居然又犯了所谓专业人士的毛病。

所谓专业人士的毛病,就是常常分不清学术与科普之间的界限。

对于非专业人士讲评一个问题,得用科普的方式,不能像发表论文或者专业答辩的方式。这二者的区别在于,对专业内的人说专业话题,切入手段是下定义。而对于科普或者是非专业人士来说,最有效的方式,是打比方。对于专业来说,讲究准确。对于大众来说,讲究有效。

这就是老子与庄子的区别,老子下定义不解释,导致懂他的人很少。而庄子编故事打比方,就得到了很高的声誉了。其实两者在道家学说的功劳上都非常大。老子开创了概念与体系,庄子让人们能够感受它。

冬子不耐烦地说到:“得得得,袁哥,我可不想当律师,你给我一个简单的理由就行。”

小袁在电话里自嘲道:“我说上瘾了,对不起。”他随即打了个比方。比如,孔子说过:以德报怨,何以报德?这句话,怎么理解呢?冬子也大概知道这个意思,如果对有错的人,都是好言好语的善良对待的话,那你对于善良的人,拿什么来对待?难道,善良的人,不应该得到更好的报答吗?

反过来,我们对于犯罪也是一样,得根据罪行来区分不同档次的刑罚。比如小偷小摸的,关几天或者两年就行了,因为他们虽然谋财,但并不害命。

如果是杀人犯,俗话说人命关天,所以必须处以极刑,以突出惩罚这种最严重的行为。那么,就没有比拐卖人口更严重的行为呢?当然有。比如拐卖后为了乞讨,故意把孩子弄残废的,这就加了一条涉嫌伤害罪了。比如,因为暂时没卖出去,孩子又不听话,怕暴露,临时起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